台灣電力落後全世界?2025 年能源轉型的巨大鴻溝
2025 年的今天,全球能源版圖已大幅翻轉。當丹麥的風電讓整個國家幾乎不靠化石燃料,法國早已透過核能將碳排降至最低,而越南的太陽能裝置容量在短短數年內超越亞洲多國,台灣卻仍停留在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: 再生能源佔比不到 10%,超過 80% 電力仍仰賴化石燃料。 這不只是數據落後,這是結構性延遲。當全世界正加速往低碳未來前進,台灣正在能源轉型這場全球競賽中,被遠遠拋在後頭。 數據不是冷冰冰的圖表,而是說服政策制定者、企業、社會大眾採取行動的最佳武器。尤其對年輕世代而言,如何參與資料收集、解讀與應用,是未來參與公共事務的基本素養。
7/2/2025


再生能源佔比:全球領跑 vs 台灣停滯
首先看看全球再生能源的佔比情況:
🇩🇰 丹麥:風力與太陽能合佔 超過 75% 電力供應
🇪🇸 西班牙:2025 年再生能源超越 53%
🇩🇪 德國:儘管關閉核電,但風電 + 太陽能已超過 48%
🇻🇳 越南:光電裝置容量爆炸性成長,再生能源約 31%
🇹🇼 台灣:截至 2025 年,再生能源佔比 不到 10%,政府目標雖定為 20%,但實際進展緩慢
延伸閱讀:2025 各國發電方式比較:哪些國家領先能源轉型?
這不只是落後,而是結構性斷層。許多國家早在 2010 年代就大量投資風力與太陽能,而台灣直到近幾年才真正開始擴張離岸風電與光電,且進度受限於土地取得、地方反彈、電網整合與政治不確定性。
碳排密度:一度電排多少碳?台灣全球墊底
衡量一個國家發電「乾不乾淨」,碳排放密度(gCO₂eq/kWh) 是最直觀的指標。
🇫🇷 法國:核能主力,碳密度低於 50 gCO₂/kWh
🇳🇴 挪威:水力發電,幾乎零碳排
🇩🇰 丹麥:風能主導,碳密度約 80–120 gCO₂/kWh
🇰🇷 南韓:雖仍以煤與核為主,但碳密度約 350–400 gCO₂/kWh
🇹🇼 台灣:截至 2025 年,碳排密度超過 500 gCO₂/kWh
這代表什麼?每當你打開冷氣、加熱飲水、或充電一部電動車時,台灣製造出的電,比世界許多國家污染更多、代價更高。
台灣為何落後?關鍵問題不只技術
缺乏能源互聯
台灣是孤立電網,無法從鄰國購買低碳電力(如歐洲跨國電網模式)土地與社會阻力
太陽光電發展受限於可用土地與地方居民反對,尤其在東部與農漁村政策與政黨轉換的不連續性
能源政策易受政黨輪替影響,長期規劃與目標時常被重新檢討甚至翻案缺乏碳定價與市場誘因
相較歐盟與部分亞洲國家已實施碳交易機制,台灣的碳價政策剛起步基礎設施老化
電網承載與調度能力不足,導致再生能源無法穩定併網,浪費潛力
其他國家怎麼做到了?
🇩🇰 丹麥:早在 1990 年代就布局風電
政府補助、企業參與、社區風場、公民持股——早期政策成功創造全民參與的能源轉型。
🇻🇳 越南:快速崛起的光電奇蹟
短短三年內透過電價補貼與行政簡化,大量太陽能投入電網,即便基礎建設不如台灣,依然跑在前面。
🇫🇷 法國:用核能抵禦碳排
70% 電力來自核能,在歐洲是最低碳排的國家之一,結合再生能源後形成多元低碳組合。
台灣還有機會追上嗎?
答案是:可以,但時間不多。
接下來的關鍵不只是擴建再生能源,更在於:
儘速升級電網與儲能系統
建立穩定的政策共識與長期規劃
落實碳費、碳稅等市場化機制
引導企業與公民參與能源轉型(例如社區型電廠、能源合作社)
否則,台灣的能源系統不只會成為全球轉型下的「化石級遺物」,更可能在國際碳邊境稅、生產鏈碳足跡要求等全球規則中喪失競爭力。
結語:別再說我們是「能源孤島」,落後才是最大風險
台灣不是孤島,至少在碳排放與氣候變遷上絕對不是。我們無法再用「地小人稠」、「沒有水力」、「天然資源有限」當作藉口。
全球正以驚人速度改變,能源不只是環保問題,更是經濟、外交、科技與國安問題。
現在不改變,未來就被改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