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該為台灣能源轉型落後負責?制度斷層與政治失能的全解析

2025 年,當全球能源轉型加速邁向低碳未來,台灣卻依然陷在「火力依賴、綠能難行、電網脆弱、儲能滯後」的泥沼中。 我們必須誠實問一個問題: 這不是科技落後,也不是資源不足。那問題出在哪裡? 答案是制度與政治的雙重失能。 能源轉型,在台灣,不只是科技工程,它是一場政策協調、行政整合與政治共識的系統戰。而我們在這場戰爭中,幾乎是「從頭打輸到底」。 但實情是: 再多的綠電,沒有儲能,都是白搭。 離峰多、尖峰少,不穩定、不可控——這就是再生能源的宿命。而儲能,是打破這個宿命的關鍵角色。 問題是,台灣的儲能產業,正在一條看不見的封路上停擺。 再不處理,儲能不僅會成為轉型破口,更會成為 全國電力供應的未爆彈。 但真相是——很多建好的綠能,根本發不出電來。 問題不在風,不在太陽,而是我們的電網系統「撐不住」這些電。

7/5/2025

問題一:制度碎片化,部會各自為政

  • 能源政策由經濟部主導,但涉及:

    • 環保署(環評)

    • 農委會(用地)

    • 內政部(都市計畫)

    • 地方政府(執照與協調)

  • 缺乏統籌單位,導致**「每一關都能卡死一個案場」**

  • 沒有專責能源轉型法制體系,政策靠「行政命令+方案」拼湊

風場建設常見:中央通過、地方反對 → 地方卡環差 → 政策原地打轉兩年

問題二:政策搖擺,政黨輪替打掉重練

  • 每次大選,能源政策「翻案式重設」

    • 某政府要核電歸零 → 下一屆主張重啟核四

    • 某政府推風電政策 → 政黨輪替後批評不透明

  • 結果:企業不敢投資,民間不信任政策,官員不敢拍板

歐洲有 20~30 年能源政策藍圖,台灣 4 年換一次方向,難有長期規劃

延伸閱讀:EU ETS 四階段全紀錄:2005→2030 減排路徑演變與啟示

問題三:民意極化,政策不敢「得罪人」

  • 反核、反煤、反電塔、反光電、反風電、反電價上漲...

  • 每一項能源建設都可能引發抗爭,政客傾向 「拖著、不處理、不碰雷」

  • 政策設計缺乏「公民對話」與「風險教育」

結果是政策不進反退,沒人敢說真話,也沒人想負責任。

問題四:缺乏透明與公信力的數據支撐

  • 台灣能源資料多屬行政公告,缺乏 API 開放、可視化、即時性

  • 一般民眾與媒體很難判斷:「哪個政策比較有效?」

  • 民主社會的轉型,需要可信數據,否則容易陷入政治口水

相比之下,Electricity Maps、IEA、歐盟開放資料庫,早已用數據說服公民。

國際怎麼做?對照之下更顯薄弱

🇩🇪 德國:長期能源共識 + 法制完整

  • Energiewende(能源轉型)是跨政黨共識

  • 每年更新白皮書、全民參與評估

  • 發展再生能源有《再生能源法》作後盾

🇩🇰 丹麥:跨部會整合機制

  • 有獨立能源署,整合政策、監管與技術評估

  • 地方參與制度化,風場需地方股權參與,抗爭少、信任高

🇰🇷 南韓:國營企業主導、計畫執行力強

  • KEPCO(韓國電力)一條龍管理,目標與資金集中

  • 五年一輪的國家能源藍圖由總統主持協調

那台灣該怎麼辦?不是改一項,是整體重組

1. 建立「能源轉型指揮中心」

  • 類似國安會形式,由行政院長或副院長主導

  • 跨部會整合、進度協調、資訊公開

2. 制定《能源轉型基本法》

  • 明文規範:減碳目標、能源佔比、儲能比例

  • 明確定義政府義務與報告制度,強化可預測性

3. 永續化政策與公民參與機制

  • 能源政策納入「民意教育」與「社區溝通」

  • 透過平台說明電價、儲能、碳排等基礎知識

4. 建立獨立能源資料平台

  • 公開電力、碳排、發電方式等即時數據

  • 支持媒體與研究者客觀討論能源方案

結語:能源轉型不是哪個政府的責任,而是整個國家的未完成使命

這不是哪一任官員的責任,而是整個體制的問題。能源轉型之所以難,不是因為技術做不到,而是我們不願承認需要「長痛才會有轉機」

台灣可以繼續掩蓋問題、避免碰撞、維持假象,直到下一次跳電、碳稅、國際壓力逼來。

但也可以選擇:


現在開始問責,現在開始改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