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U ETS 四階段全紀錄:2005→2030 減排路徑演變與啟示

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(EU ETS)是全球規模最大、歷史最悠久的碳交易市場,自 2005 年上路至今已歷經四個主要發展階段。它不僅是歐洲邁向淨零的核心政策工具,也是全球各國設計碳市場的參考樣板。 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 EU ETS 的發展演進、制度變革、配額管理策略,以及未來的路徑規劃。

6/5/2025

EU ETS 是什麼?

EU ETS(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)是歐盟在 2005 年啟動的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(Cap-and-Trade),涵蓋電力、工業、航空等排碳密集產業。

其核心設計包含:

  • 設定總碳排放上限(Cap)

  • 發放/拍賣排放配額(EUAs)

  • 容許企業之間交易配額

  • 超量排放者須購買額度或面臨罰則

簡單時間軸看懂四大階段演進

Phase 1(2005–2007)試驗期:先建制度、邊學邊走

  • 僅涵蓋電力與重工業

  • 免費配額為主,國家各自編列

  • 碳價波動劇烈、超額配額導致碳價幾近歸零

  • 目的在於「建立市場與報告架構」

📌 教訓:沒有有效的總量管制與碳盤查,交易無意義。

Phase 2(2008–2012)京都議定書接軌期:建立連結、加入機制靈活性

  • 將 ETS 納入《京都議定書》架構

  • 開始涵蓋航空業(歐洲內)

  • 引入「國際碳抵換」(CDM / JI)配額使用上限

  • 某些國家開始限制配額量,碳價穩定在 €10–30/噸區間

📌 核心特色:逐步建立「跨國配額整合制度」。

Phase 3(2013–2020)統一制度架構:配額拍賣與市場穩定化機制

  • 配額分配改為 拍賣為主、免費為輔

  • 建立市場穩定儲備機制(MSR),應對供需失衡

  • 擴大涵蓋產業(石化、鋁、水泥等)

  • 引入「碳洩漏風險行業」配額保護機制

📌 這一階段是 EU ETS「成熟轉型」的關鍵里程碑

Phase 4(2021–2030)強化減排力道:為淨零鋪路

  • 2030 年總排放量須較 2005 年減少 62%

  • 年度配額減少係數(Linear Reduction Factor)從 1.74% 提高至 4.3%

  • 全面取消部分免費配額,提升拍賣比重

  • 將碳市場擴及至航運業(2024 起)

  • 為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鋪路,減少碳洩漏

📌 2022 年碳價突破 €90/噸,產業轉型壓力快速上升。

EU ETS 為何重要?

  1. 政策路徑清晰:明確規劃每十年減量幅度與市場調整機制。

  2. 逐步取消免費配額:避免高碳產業依賴補貼,強化減排動能。

  3. 價格機制有彈性:藉由 MSR 抑制碳價過度波動,穩定企業預期。

  4. 連動 CBAM 制度:確保進口商品承擔同等碳成本,防堵碳洩漏。

結語:碳交易不是口號,而是「制度演化」

歐盟 ETS 的四階段,不只是政策的推進,更是一場與產業、民眾、經濟結構的協調過程。

  • 第一階段:建立市場

  • 第二階段:制度國際接軌

  • 第三階段:價格與架構成熟

  • 第四階段:高強度轉型準備

對其他地區來說,這是一條值得參考的典範之路。也提醒我們,碳交易不能只有理想,必須有階段性、數據驅動的政策支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