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費者為何要在乎?三分鐘看懂你的錢包與碳排
我們每天的花費與選擇,都牽動著碳排放的結果。即便你不是製造業老闆或進口商,一樣無法置身事外——因為從你手中的購物車、信用卡到外送 APP,背後都藏著「隱含碳排」與可能增加的「碳成本」。
6/4/2025


一、什麼是「隱含碳」?你的每個選擇都在投票
「隱含碳排(Embedded/Embodied Carbon)」指的是:
某項商品或服務在整個生命週期中,從生產 → 使用 → 廢棄所產生的總碳排放量。
它可能藏在:
一件衣服的棉花種植、染整、國際運輸
一台筆電的金屬提煉、零件組裝、電力耗能
一個塑膠杯的製造與焚燒處理
一次搭機或外送產生的運輸碳
二、買/用/丟,每一步都在排碳
以下是你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碳排場景拆解:
你用錢「買什麼」,其實等同於幫哪些產業「投資」了更多碳。
三、行動清單:移動端友善 Check List
📲 日常選購減碳 Check List
✅ 是否優先選擇在地或短鏈商品?
✅ 是否避免購買一次性用品、塑膠包裝?
✅ 是否查過產品的碳足跡或減碳認證?
✅ 是否選擇節能標章電器?
✅ 是否減少不必要的冷氣、電熱器使用?
✅ 是否使用環保杯/購物袋/可再用便當盒?
✅ 是否選擇低碳交通(步行、單車、大眾運輸)?
✅ 是否常使用快遞/外送,可否集中購買?
✅ 丟棄前,是否先考慮維修、捐贈或轉售?
這張清單建議你保存到手機的記事本或轉成待辦事項 App,平時購物前快速檢查一遍。
四、消費者會承擔「碳費轉嫁」嗎?
是的,當企業上游需繳交碳稅或碳費,勢必會:
提高產品價格(尤其能源密集型)
重新設計包裝、原料來源(壓低碳排)
推出「低碳產品線」,並與你溝通減碳價值
你選擇支持這些低碳商品,不只是為了環境,更是避免未來更高的隱形成本。
五、結語:你的錢包,其實就是氣候工具箱
當你多思考一次購買的背後,等於用錢幫地球表態。
你不需要成為極端環保主義者
但可以是更有意識的消費者
這樣不僅能鼓勵更多企業轉型,也能在政策壓力未來真正來臨之前,先建立起抵抗碳通膨的韌性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