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不建風電,是電網撐不住:台灣綠能推不動的真正原因
當你在新聞上看到:「台灣再生能源建設大幅成長,風電與太陽能容量逐年上升」,你會以為我們的能源轉型終於加速了。 但真相是——很多建好的綠能,根本發不出電來。 問題不在風,不在太陽,而是我們的電網系統「撐不住」這些電。
7/3/2025


電夠了,電卻送不出去:什麼是電網瓶頸?
再生能源最大的特性是「分散」、「不穩定」,不像火力與核電這種大型集中電廠,能穩定且可控地供電。這就意味著:
⚠️ 再生能源不只要建電廠,還要有「能傳輸的路」,也就是電網容量要夠。
如果電網老舊、容量不足,就算有綠能,也會出現「限電」或「拒絕併網」的情況。
台灣目前電網面臨的五大問題
1. 主幹電網容量不足
台灣電力系統設計以「西送東」、「南送北」為主,無法靈活調度風電與光電產地的電力。例如彰化外海的離岸風電,一旦併網超過容量,就只能「限發」。
2. 電壓不穩/調度困難
再生能源的供電波動快(陰天、無風),台電需立即調整其他電源以維持電壓穩定,但目前缺乏足夠的快啟備載與儲能系統。
3. 輸電路徑難以新增
新建輸電線路需經過用地徵收、居民溝通與環評,往往耗時多年,延宕了整體電網建設時程。
4. 缺乏分散式電網架構
台灣仍以中央大型電廠為核心的「集中式電網」運作,難以承接分布各地的小型光電、社區型電廠。
5. 缺乏國際聯網彈性
歐洲國家透過跨境電網互相支援,過剩的再生能源可以賣給鄰國。但台灣是「電力孤島」,沒辦法和他國共享電力餘裕。
案例:離岸風電建好了,卻被「限電」
以彰化外海的某風場為例,容量達數百 MW,但實際可併網容量僅約 50~60%。剩下的電,不是沒發,而是「發了也不能送出去」,最後只能浪費掉,甚至被要求「限發」。
這讓投資單位、開發商陷入尷尬處境——
⛔ 綠電蓋好不能發,等同資源與資本的雙重浪費。
歐洲怎麼解決這問題?
💡 跨國輸電與彈性電網
德國的再生能源超過 45%,但可透過與丹麥、波蘭、法國互聯電網調節
風大時賣電、需求高時買電,發電不受本地限制
⚡ 大規模儲能
英國、西班牙等國推動電池儲能與抽蓄水力,平衡波動性
結合 AI 預測與電價機制,優化用電時機
🏡 分散式能源與智慧電網
社區型電廠、屋頂光電、家庭儲能與電動車 V2G(電車反送電)等技術讓「每個人都能是發電者」
台灣該怎麼辦?解方不是繼續「蓋更多」
加速電網升級與儲能建設
包括快速反應的儲能設備、電網監控系統、區域電力調節中心強化「併網彈性評估」制度
新案場要能配套儲能或調度設施,降低對主網依賴推動分散式與微電網系統
包括社區型電網、校園或產業園區自用自發電系統建立智慧用電與動態電價
讓用戶根據用電時間與碳強度調整消費行為,減少尖峰負載
結語:不是不能轉型,是不能只靠發電廠轉型
再生能源轉型,不只是把太陽能板蓋滿屋頂,或風機種滿外海。如果我們的電網沒跟上,這些能源會像堵在管線裡的洪水,只會白白流失。
在這場全球能源競賽中,「誰能有效管理與調度電力」已成為核心競爭力。而現在的台灣,最大的痛點,不在發電,而在於 傳電、儲電與用電的系統化落後。
下一場能源戰爭,會是電網的戰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