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能裝得快,儲電卻原地踏步:台灣儲能危機正在醞釀

2025 年,當彰化的風機一排排旋轉、南部的太陽能田映照整個午後,我們以為台灣終於在綠能轉型路上「起飛」了。 但實情是: 再多的綠電,沒有儲能,都是白搭。 離峰多、尖峰少,不穩定、不可控——這就是再生能源的宿命。而儲能,是打破這個宿命的關鍵角色。 問題是,台灣的儲能產業,正在一條看不見的封路上停擺。 再不處理,儲能不僅會成為轉型破口,更會成為 全國電力供應的未爆彈。 但真相是——很多建好的綠能,根本發不出電來。 問題不在風,不在太陽,而是我們的電網系統「撐不住」這些電。

7/4/2025

為什麼儲能那麼重要?

再生能源每日都有「高峰與低谷」:

  • ☀️ 太陽光電:午間發電高峰,但晚上幾乎歸零

  • 🌬 風力:變化快速且難預測,可能一小時內波動劇烈

沒有儲能,這些電只能即發即用,一旦電網吸收不了就要「限發」或「浪費」。有了儲能系統,就能:

  • 在太陽正烈時「充電」→ 晚上用

  • 在用電尖峰「釋放電力」→ 減少跳電風險

  • 穩定電壓與頻率,降低調度壓力

這也是為什麼國際上都將儲能視為能源轉型「第四支柱」——發電、輸電、用電之外的核心補完。

台灣儲能進度:數字很漂亮,實際很尷尬

根據政府規劃,台灣目標至 2025 年建置 1.5GW 的儲能系統。看似可觀,但實際情況如下:

  • 目前實際併網儲能容量僅約 300–400 MW

  • 多數案場為「示範型」、「儲能轉供備用電」用途

  • 商轉比例低、回收期長,市場仍在觀望

換句話說,裝設有進展,但沒有真正運作。

台灣儲能推不動的三大癥結

❶ 缺乏「經濟誘因」:投資回報難以預期

  • 沒有明確的「儲能收益模式」,只能靠尖離峰套利(差價太小)

  • 無容量市場、無備轉市場,不能參與即時調度回饋

  • 政府標案回報率低、建設門檻高,企業無利可圖

儲能投資成本高(約 1–2 億元/案),但回本期長、風險高,難吸引私部門

❷ 法規限制多:執照複雜、位置受限

  • 儲能系統被歸類為「電廠設施」,需經過高門檻電業許可與土地使用審查

  • 無明確分類與獨立制度,與電力業者角色混淆

  • 建置於農地、工業地、都市區皆有不同程度的限制與模糊地帶

許多案場因卡在法規解釋或行政流程,延宕數年無法併網

❸ 缺乏價格機制:無法反映「儲能的價值」

  • 再生能源有躉購制度,但儲能「沒有電價」

  • 無法參與電力市場或備轉容量標售,難以價格化其「調節貢獻」

  • 沒有碳價連動機制,儲能降低碳排的效益也無法貨幣化

儲能的價值目前是「社會價值」,但卻無「市場價值」

他國怎麼做出儲能奇蹟?

🇺🇸 美國:儲能被視為「基礎建設」

  • 加州強制公共事業公司設儲能目標

  • 實施「容量市場」,儲能可出售備用電力

  • 引入 FERC Order 841:儲能可參與批發電力市場、賺錢

🇰🇷 南韓:大規模國家補助、稅賦優惠

  • 補助初期建置成本高達 50%

  • 設定時間差價機制,引導「儲白天、放晚上」

  • 產業鏈完整,出口亞洲各地

🇨🇳 中國:政策導向 + 地方政府配套

  • 多數新建電站需配套儲能(最低 10–15%)

  • 建立容量電價與可調度電力的回饋機制

  • 開放「儲能電廠」作為獨立市場主體參與調度

台灣還有救嗎?關鍵在於「打通經濟循環」

若要讓儲能成為產業而非展示品,台灣必須:

1. 制定儲能收益模型

  • 建立容量市場(可賣備用電力)

  • 納入調度回饋、頻率維持等價值

2. 明確立法與土地分級

  • 賦予儲能獨立法規定位

  • 簡化行政程序與土地審查

3. 推動碳價或碳市場連動

  • 儲能降低碳排,應可換取碳信用或稅賦減免

4. 公私協力,試點分散式儲能

  • 在社區、商辦、工廠、充電站建置「小型儲能網」

  • 減少對中央主電網的壓力與依賴

結語:如果沒有儲電,綠電只是幻影

2025 年的今天,若台灣還在討論儲能「有沒有必要」,那麼十年後的我們,可能會在電價飆升、供電不穩與國際碳稅懲罰下,為這個錯過的十年買單。

再多的綠電,不能儲,就不能用;不能用,就只是漂浮在風中、消失在陽光下的幻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