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起 NT$300/噸碳費怎麼收?誰會先感受到?
從 2025 年起,台灣即將正式啟動碳費徵收機制,費率預定為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NT$300,這是台灣歷史上首次以「排碳量」作為明確的經濟計價基礎。 雖然初期只有特定高排放企業需要繳交,但它所產生的「碳成本」,將透過供應鏈、定價、產品設計逐漸傳導至市場,讓你我生活中的「看不見的碳」開始變得有感。 本篇以FAQ 問答卡片方式,一次看懂碳費怎麼收、誰要繳、怎麼繳、誰會先感受到影響。
6/11/2025


Q1:碳費到底是什麼?和碳稅有什麼不同?
碳費是由政府(環境部)根據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授權徵收的「費用」,針對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企業課徵成本,回饋至「溫室氣體管理基金」中,專款用於減碳。
和碳稅不同的是:
碳稅由財政部主導,需立法院通過,收入進國庫。
碳費由環境部執行,無須立法院逐案審議,具政策彈性,且用途限定於氣候領域。
Q2:費率是多少?會調漲嗎?
2024 年預告的初始費率為 NT$300/公噸 CO₂e。
但環境部也預留動態調整空間,未來將視:
國內減碳成效
國際碳價變動(如 CBAM 影響)
財務需求與社會可負擔性
來進行分段式調漲,目標逐步接近國際平均碳價(目前約 NT$1,000/噸上下)。
Q3:誰要繳?有多少企業會被納入?
第一階段(2025 年)徵收對象為:
年排放超過 25,000 公噸 CO₂e 的「固定污染源」企業。
涵蓋範圍:
火力發電廠
鋼鐵、水泥、石化等高碳產業
部分大型製造業、重工業
預估約有 300–500 家業者符合條件。中小企業與一般家庭目前不直接納入徵收對象,但可能間接受到價格傳導影響。
Q4:有沒有例外或減免條件?
目前環境部提出的原則包括:
若企業達成一定程度「自主減量目標」,可抵扣碳費或獲得優惠費率
特殊產業(如醫療、軍事、或極高社會依賴度設施)可申請延後或部分減免
將來也可能開放「碳權抵換」抵扣部分費用(如透過自願減量碳權)
詳細機制仍需依環保署公布的子法與配套措施實施細則為準。
Q5:怎麼繳?流程是什麼?
碳費徵收預計採以下流程:
企業進行溫室氣體盤查(依 ISO 14064 或環保署指引)
向環境部提交盤查報告與驗證文件
核定排放量 × 公告費率 = 當期碳費
繳入「溫室氣體管理基金」專戶,並取得收據/繳納證明
此流程預計與排污費、能源管理等制度整合,打造企業端的一站式氣候責任平台。
Q6:哪些產業或產品會先感受到衝擊?
首波碳費影響最大的產業包括:
電力(特別是燃煤、燃氣)
鋼鐵、水泥、玻璃、化工等高碳製造業
飲料/食品加工(涉及大量加熱、包裝與物流)
大型連鎖通路與品牌(供應鏈壓力轉嫁)
消費者端則可能在下列品項看到潛在價格變化:
建材與居家裝修
高碳足跡食品(冷凍肉品、進口乳製品)
長程物流商品(如進口冷鏈商品)
Q7:我不是工廠,也要關心嗎?
絕對要。雖然你不會直接收到「碳費帳單」,但企業會將碳費納入成本核算後:
轉嫁至售價
降低高碳品項供應
調整採購策略或重新設計產品
你所買的商品、用的服務、繳的電費、水費,都有可能隱含碳成本。
換句話說,碳費的壓力,最終仍會流入消費結構與生活成本。
結語:碳費不是懲罰,而是方向感
碳費制度的推行,是讓台灣經濟真正進入氣候韌性的關鍵一步。
它不是對企業的處罰,而是為氣候轉型創造可計算、可回收、可再投資的路徑。
真正應該問的是:「我們怎麼讓這筆費用成為台灣更有競爭力的開始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