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小企業備戰指南:內部碳定價與減排投資怎麼做?

台灣將於 2025 年實施碳費,儘管初期鎖定大型高排放企業,但中小企業(SMEs)也已開始面臨來自供應鏈、品牌客戶與碳揭露制度的壓力。 無論你是製造代工、品牌配件、物流倉儲,或是食品加工業者,都應開始規劃: 內部碳定價機制(Internal Carbon Pricing, ICP) 投資減碳行動(節能、替代原料、技術升級) 評估回收期與碳風險曝險成本

6/13/2025

一、什麼是「內部碳定價」?為什麼中小企業需要?

內部碳定價(ICP)是企業主動為自身碳排行為設定「模擬價格」,即使尚未被政府徵碳費,也能在投資決策、產品定價或採購選擇時內化碳成本風險

為何要這麼做?

  • 對接國際供應鏈要求(如 CDP、SBTi、CBAM)

  • 預作財務準備,以面對未來真正課徵碳費

  • 透過價格訊號優化內部流程與能源使用

二、設定內部碳價的五步流程

🔹 步驟 1:進行溫室氣體盤查

  • 建議至少完成「範疇一」(自有能源)、範疇二(購電)、有條件進入範疇三(供應鏈物流)

  • 可參考 ISO 14064 或台灣環保署指引

🔹 步驟 2:試算碳費支出風險

  • 套用政府費率(例:NT$300/噸),預估若今天就收費會產生多少成本

🔹 步驟 3:設定內部碳價

  • 建議採用 1–3 種場景(例如:300 元、600 元、1000 元/噸)

  • 做為內部投資評估與採購決策依據

🔹 步驟 4:整合至成本計算或專案 ROI 模型

  • 讓減碳項目的回收期不再單靠電費、瓦斯費節省,而是納入「避免碳成本」後的效益

🔹 步驟 5:定期調整與公開透明

  • 可每年根據碳費公告、國際趨勢調整內部碳價

  • 同時對內部團隊或客戶揭示碳風險管理方式

三、實務案例框:中型食品加工廠導入 ICP 的效益試算

企業背景:
某食品代工廠,年用電量約 250 萬度,用氣 25 萬立方米,碳排約 1,600 噸/年。

模擬情境:
若碳費為 NT$300/噸 → 年潛在支出 NT$480,000
該廠原計畫汰換舊型鍋爐與冷凍設備,預估總投資 250 萬元,僅靠節能可省電費約 10 萬/年,回收期約 25 年。

導入 ICP 模擬後:
若計入每年「避免碳費支出 48 萬」的財務效益,投資回收期縮短為 4.2 年。

結論:導入內部碳價可讓看似低報酬的減碳項目,轉為高價值的避險投資

四、企業如何選擇適合的碳價水準?

以下為三種常見設定方式:

  • 對照法: 直接採用國內法定碳費(目前為 NT$300/噸)

  • 趨勢法: 將碳價設為 5 年內預期成本(如 NT$600–1000)

  • 壓力測試法: 設定極端值,如每噸 NT$2000,模擬國際劇烈變動時財務衝擊

五、你可以從哪些地方開始?

  1. 建一份簡易碳盤查清單:蒐集用電、用油、原料用量等年度資料

  2. 用 Excel 做碳價試算表:碳排 × 預設內部碳價,模擬碳費支出

  3. 從一個高碳流程先優化:例如鍋爐、照明、冷凍設備汰換

  4. 與上游對話:確認供應商是否已進行碳盤查、願意合作減排

  5. 報名輔導計畫或數位工具導入:可申請 ESG 輔導補助、碳足跡平台

結語:內部碳價不是預言,是準備

中小企業不一定會立刻被課徵碳費,但無法避免的是——未來客戶會問你、品牌會要求你、政府也可能逐步納入你。

提早進行內部碳定價,不是為了應付報告,而是為了存活與成長。

別等碳費真正來了,才發現「你能做的事,其實早就該開始了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