🇮🇹 義大利經驗給台灣的三點啟示:碳轉型政策如何更務實推進?

在氣候政策的推進過程中,台灣正面臨來自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、國內碳費實施、供應鏈碳盤查等多重壓力。這些挑戰並非台灣獨有——義大利作為歐盟中高度工業化、能源依賴度高且內需敏感的國家,早已走過許多轉型震盪與民怨風暴。 透過觀察義大利 2022–2024 的政策推行與社會回應,我們能從中萃取出三個對台灣至關重要的轉型教訓。

6/9/2025

① 政策一致性:不要讓氣候政策變成「時機操作」

在義大利,多次出現能源危機時暫緩碳費、遇選舉前凍漲電價的情況。雖然短期安撫了民意,卻造成:

  • 業者對政策方向產生不確定感

  • 投資轉型設備的意願降低

  • 民眾認為政策缺乏決心、只是過場

對照台灣,若未來碳費制度推行時反覆調整費率或徵收對象,將削弱市場的減碳誘因,並引發民間對政策公信的質疑。

啟示:要設計出具穩定性、階段性明確的路徑圖,讓企業知道三年後、五年後應達成什麼樣的減量標準。

② 資訊透明:不透明的「綠色成本」最容易惹民怨

義大利在推行綠色政策初期,未能清楚溝通「碳價」與「物價」之間的關聯。例如電費上漲時,民眾並不知道其中多少是源於碳市場、多少來自燃料價格波動或地緣政治。

這導致:

  • 政府被誤認為濫收能源稅

  • 民眾對 ETS 和 CBAM 等制度產生反感

  • 媒體報導傾向強化「氣候政策=生活負擔」

啟示:台灣若能同步推出**「碳成本說明書」**,讓消費者在帳單或購物時看到清楚的碳費項目,就能將負擔「合理化」、增加接受度。

③ 配套補貼與溝通:沒有緩衝,就沒有支持

義大利後期在能源轉型中,開始針對特定族群推出:

  • 弱勢家庭的「能源紅利卡」

  • 農業與中小企業的節能設備補貼

  • 加值稅減免政策針對綠電裝置

這些措施雖然並非一夕見效,但逐漸重建民眾對氣候政策的信任感

反觀台灣,在推動碳費時若僅聚焦於大企業,卻缺乏對消費者、弱勢用戶的配套補貼,將容易陷入「氣候政策懲罰平民」的輿論危機。

啟示:補貼不只是金錢,也是對公平的承諾,讓每個人都能參與而不是排除在外。

快覽:義大利教會台灣的 DO – DON’T

✅ DO|應該做的

  • 穩定且可預測的碳費徵收計畫

  • 清楚溝通碳成本對物價的實際影響

  • 對弱勢與高曝險產業提供階段補貼

  • 在帳單或商品標示中說明碳成本來源

  • 發展綠色溝通語言,避免術語堆砌

❌ DON’T|應避免的錯誤

  • 每逢選舉或壓力即凍漲碳價、政策反覆

  • 把碳費收入全部收進國庫、用途不透明

  • 忽略中小企業與家庭端的轉型壓力

  • 高舉碳中和理想,卻沒有貼近民眾實況

  • 把「氣候政策」包裝成「經濟改革」而非「社會共識」

結語:碳轉型是一場「治理力」的考驗

氣候變遷不是單一國家的議題,但政策的推進,卻必須從地方社會開始落地。

義大利的經驗提醒我們,人民不怕改變,只怕改變太突兀,或者沒說清楚

若台灣能:

  • 穩住政策的節奏感

  • 設計公平且易懂的制度架構

  • 把「環保」轉化為「生活的韌性」

那麼,碳費不只是成本,更能變成我們轉型過程中的契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