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資訊透明到政策倡議:如何用數據說服決策者?

在氣候行動與碳費爭議越來越多的年代,「你怎麼知道?」比「你怎麼想?」更重要。 數據不是冷冰冰的圖表,而是說服政策制定者、企業、社會大眾採取行動的最佳武器。尤其對年輕世代而言,如何參與資料收集、解讀與應用,是未來參與公共事務的基本素養。

6/18/2025

一、什麼是「市民科學」?你我都能是數據貢獻者

市民科學(Citizen Science)是一種由非專業者參與的資料收集與分析行動,強調「公共參與 × 公共知識 × 公共價值」。

常見氣候市民科學項目:

  • 空氣品質觀測(如:架設 PM2.5 微型感測器)

  • 土地利用與都市熱島效應記錄

  • 碳排生活紀錄(如:日常交通、能源使用打卡)

這些資料透過開放平台上傳、集結,補足政府監測盲點、催促政策改革進度。

二、什麼是「開放資料」?你可以怎麼用?

政府與國際組織釋出大量可免費存取的氣候、能源、排放與預算資料,是公民倡議的重要基石。

台灣常見開放資料來源:

  • 國發會「政府資料開放平台」(data.gov.tw

  • 環境部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

  • 能源局能源統計月報

  • 行政院碳費相關草案與會議紀錄

透過視覺化圖表、對照國際資料、發起社群討論,能將抽象資料轉化為「為何重要」「為誰服務」的故事線。

三、年輕世代如何參與氣候倡議?寫給你的行動指南

你不一定要是 NGO 工作者,也能在校園、社群與地方社區中推動碳正義。

行動清單(適合製作海報或社群圖卡):

發現問題

  • 你所在社區是否缺乏碳盤查或空污數據?

  • 政府公告的資料是否難以理解或不夠即時?

開始蒐集與解讀

  • 學習基本數據視覺化工具(Excel、Canva、Flourish)

  • 練習比對不同來源的碳排或預算數據

講出問題、訴諸行動

  • 寫一封資料驅動的市政陳情信

  • 將數據轉為社群懶人包,帶動公共討論

  • 用開源資料製作「碳費使用追蹤儀表板」

與他人協作

  • 組織校內綠色團隊,共同維運碳觀測專案

  • 與在地 NGO、研究機構跨界合作,共享資源與平台

結語:數據不是冷知識,是轉變世界的起點

別再被「這太複雜了」的說法嚇住。氣候政策是公共利益的核心,而你擁有的不只是選票,也有證據、觀點與行動力

氣候正義不只是抗議,而是清楚指出問題、找出證據、發起改變。

每一份公開資料、每一個數據地圖、每一次你貼文分享的解說,都是改變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