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北經濟差異下的碳費影響:誰最脆弱?

台灣即將啟動碳費制度,初期費率為 NT$300/噸,雖然政府強調「優先課徵高排放企業、不直接影響家戶」,但當碳成本透過能源、交通與消費鏈條逐步傳導,我們將無可避免地面對一個問題: 不同地區的家庭,會不會受到不一樣程度的碳費衝擊? 本文以台北市與高雄市為代表,探討南北家計支出結構差異,以及碳費對生活成本與社會公平的潛在挑戰。

6/14/2025

一、南北支出結構差異:誰更依賴高碳項目?

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(2022–2023),台北與高雄在以下支出項目上呈現顯著差異:

台北市家戶:

  • 租金與房貸支出比例高(住宅面積小)

  • 使用大眾運輸比例高,汽車擁有率低

  • 餐飲支出高、食品自煮比例偏低

  • 用電相對少,平均每月 290 度/戶

高雄市家戶:

  • 房屋自有率高,空間大、冷氣使用時間長

  • 私人汽機車使用比例高,通勤距離長

  • 食品自購與自煮比例高

  • 用電偏高,平均每月 430 度/戶

這代表:高雄在能源與交通上的「碳密度」高於台北,一旦電價或油價反映碳費,家庭支出變動將更劇烈。

二、碳費影響模擬:誰更容易感受到壓力?

假設情境:

  • 電價中每度增加 NT$0.13(因應碳費轉嫁)

  • 油價中每公升增加 NT$0.20(未來可能調整)

台北市家戶潛在碳費轉嫁金額(月均):

  • 電費:約 NT$38

  • 交通(捷運、公車為主)影響有限

  • 食品與消費:視進口品比例變化

高雄市家戶潛在碳費轉嫁金額(月均):

  • 電費:約 NT$56

  • 交通(私車通勤)每月約增加 NT$80–100

  • 食品與烹飪能源(瓦斯)使用較高,也將增加

結論:同樣一筆碳費徵收,對高雄中低所得家戶的實質衝擊遠高於台北。

三、地區經濟結構與氣候脆弱性交叉加成

除了家戶支出結構,還需考量以下兩點:

  1. 就業結構差異:南部地區更多依賴重工業、運輸業與製造業,當碳費提高產業成本時,也將牽動就業穩定度。

  2. 能源依賴型生活型態:如透天住家、無捷運地區、低樓層建築,往往碳成本內化效率低。

這些區域經濟結構若未配套調整,可能形成「碳費→物價→失業→民怨」的循環。

四、如何讓碳費政策更公平?三項轉型建議

1|設計「區域性補貼或緩衝金」

比起普發現金,更建議針對「高能源支出比 × 中低所得」的家戶設立緩衝金制度,例如:

  • 夏季電費補助與碳帳單拆解說明

  • 交通與燃料補貼轉為儲值點數(限制碳用途)

2|透明揭示碳費占比與回饋分配

政府應讓碳費「不是看不見的負擔」,而是「看得見的投資」:

  • 在電費、水費帳單中標示碳費占比

  • 公開年度碳費收入用途、回饋機制與地區分布

3|地方政府主動規劃社區級減碳方案

地方政府可主動爭取中央碳費基金進行:

  • 社區節能改造(太陽能、熱泵、照明)

  • 推動共享交通與短程接駁系統

  • 辦理家庭能源教育與碳盤查補助

這不僅減少未來碳成本,更可強化在地就業與社區韌性。

結語:碳費不該讓弱勢家庭更脆弱

氣候政策必須面對的現實是:高碳生活型態往往是被動形成的,不是選擇而是無法改變的現狀

若碳費制度缺乏空間與社會面的細緻設計,將使脆弱地區承擔最多痛苦,而這恰恰違背了氣候正義的初衷。

唯有透過「空間熱區識別 × 區域型補貼設計 × 社區自力轉型」,我們才能讓碳價成為轉型的助力,而非分裂社會的新稅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