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費實施後,麵包、電價與外送會漲多少?三大民生項目價格試算

台灣即將於 2025 年開始以 NT$300/噸的費率徵收碳費,雖然初期只針對年排放超過 25,000 噸的大型企業,但整體商品成本鏈條會因此產生波動。 本篇以三個最貼近日常生活的消費品項——麵包(食品)、家用電價(能源)、外送(服務物流),進行碳費成本模擬,讓你一次看懂碳價如何從工廠、電廠,一路影響到你的錢包。

6/12/2025

🥖 一、麵包:從農地到烤箱的碳路徑

一條台灣市售的白吐司(約 500 克),其碳足跡平均約為 1.2 公斤 CO₂e,來源包括:

  • 小麥種植與運輸(進口)

  • 麵粉加工過程

  • 烘焙(用電/瓦斯)

  • 包裝與配送

推估成本增加:

碳排量:1.2 kg = 0.0012 噸
碳費單位成本:NT$300/噸
碳費成本貢獻 ≈ 0.36 元/條

若產品售價為 NT$50:

  • 碳費占比約 0.72%

  • 即使業者將碳費全額轉嫁,消費者每購買一條吐司最多漲價不到 0.5–1 元

結論:烘焙業會因碳費產生壓力,但對單品零售價格影響有限,真正壓力來自能源價格或供應鏈整體調整。

⚡ 二、住宅電價:碳費如何反映在家戶電費中?

台灣火力發電仍占總發電比例超過 80%,其中燃煤與燃氣發電為主要來源。台電本身為碳費第一波被課徵對象。

根據國營事業碳排資料,台電每度電平均排碳量約為 0.43 kg CO₂e/kWh

推估碳費轉嫁成本:

碳排量:0.00043 噸/度電
碳費成本 ≈ NT$0.13/度電

若一戶住宅月用電 400 度,則碳費轉嫁可能為:

  • 400 × 0.13 = NT$52 元/月

備註:

  • 實際漲幅須考慮是否「全部轉嫁」、政府是否補貼

  • 電價調整機制與燃料價格波動也會同步影響

結論:碳費雖不是電價主因,但可能成為未來電價調整的底層支撐因子之一

🍱 三、外送服務:從機車碳排到包裝耗能

以台北市一筆中距離餐飲外送(5 公里、約 30 分鐘)為例,推估碳足跡來源:

  • 機車油耗碳排:約 120 克 CO₂e/公里

  • 包裝(紙盒、餐具):約 150 克 CO₂e

  • 雲端/冷鏈/備餐用電碳排:視品項而異,取平均值約 200 克 CO₂e

總碳排約為:1 公斤 CO₂e/單次外送

碳費成本推估:

1 公斤 = 0.001 噸 × NT$300 = 約 NT$0.3/筆訂單

若一筆外送總價為 NT$250,則:

  • 碳費占比約為 0.12%

  • 即使完全轉嫁,也僅增加 0.5–1 元

結論:外送產業本身碳費壓力不大,但長期若加總碳盤查(如平台冷鏈、倉儲用電等)可能擴大碳成本。

為何碳費看起來「不高」,卻不能忽視?

雖然初期碳費對單項商品的價格影響有限,但以下幾個因素仍值得關注:

  1. 企業會提前調整定價策略,預留碳費壓力

  2. 碳費只是開端,未來若價格提升、擴大徵收範圍,影響會更顯著

  3. 若企業須同時應對 CBAM、國際碳盤查、綠色採購壓力,將把碳成本「打包入供應鏈價格」

結語:碳費是生活的顯微鏡,而不是壓垮物價的巨石

NT$300/噸的碳費,在消費品中初期反映幅度並不大,但它的意義不在於價格本身,而在於建立減碳內化邏輯

從消費者、企業到政府,都應借此反思:

  • 哪些產品碳足跡過高?

  • 哪些選擇可以調整?

  • 如何利用碳價訊號,朝向更有效率的生產與消費?